最近刷手機老是看到這種廣告:"急用錢別求人!新口子秒到賬,不用還!" 每次看到這種宣傳我都忍不住翻白眼——現在騙人都這么不走心了嗎?老話說得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借東西要還,怎么到了網貸這兒就有"不用還錢"這種好事了?
案例1:張三去年在某平臺借了2萬,結果APP突然打不開了。他以為是平臺倒閉不用還了,結果半年后收到法院傳票。原來這家網貸公司是正規持牌機構的代理商,雖然平臺跑路了,但資金方還在追債。
案例2:李四在抖音看到"免還福利貸",按要求交了3000元保證金。錢剛轉過去對方就拉黑了他,所謂的"貸款"連影子都沒見著。
說白了,這些聲稱不用還的網貸分四種情況:
1. 純詐騙平臺:壓根沒打算放款,專門騙押金/服務費
2. 高利貸馬甲:用"砍頭息"把年利率做到100%以上,違法部分可以不還
3. 倒閉平臺:債權可能被賣給第三方催收公司繼續追討
4. "發善心"平臺:現實中比中彩票還難遇到
1. 查放款方牌照:在銀監會官網查金融機構牌照,持牌機構必須還
2. 算實際年利率:超過36%的部分可以不用還(法律規定)
3. 看合同約定:遇到"服務費""手續費"這些變相收費要警惕
去年有個朋友借了5萬,合同寫著月息1%,但實際到手4萬5。我們幫他算了下,加上各種費用實際年利率竟然超過80%。后來通過法律途徑,成功減免了違法利息。
第一坑:以貸養貸
小王原本只欠3萬,拆東墻補西墻兩年滾到20萬。現在連利息都還不上了。
第二坑:暴力催收
有人被P圖群發通訊錄,還有人收到"花圈""壽衣",這都是違法催收手段。
第三坑:征信黑名單
逾期記錄會跟著征信報告5年,以后買房買車貸款都受影響。
1. 優先考慮銀行:現在很多銀行有線上信用貸,利率比網貸低得多
2. 找正規消費金融公司:持牌機構受監管,不敢亂收費
3. 用信用卡分期:雖然也有利息,但至少明碼標價
4. 找親朋好友周轉:打好借條約定利息,比網貸有人情味
上個月表弟急用錢裝修,我教他在手機銀行申請了建行的"快貸",10萬額度,年利率才5.6%,比網貸省了不止一半利息。
網貸不是洪水猛獸,關鍵要擦亮眼睛。記住三不借:不查資質的平臺不借、提前收費的不借、利率看不懂的不借。萬一遇到麻煩,保留好借款合同、轉賬記錄,直接打12378銀保監投訴電話,比跟催收吵架管用多了。
說到底,借錢是要還的,天上不會掉餡餅。與其想著怎么賴賬,不如想想怎么合理規劃財務。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評論區聊聊你遇到的網貸套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