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朋友老張突然找我借錢,細問才知道他借了所謂的"空放貸款"。他說當時看到廣告寫著"無抵押秒到賬3萬",正好需要資金周轉就聯系了對方。結果現在每月要還5000多,利息越滾越高...
其實啊,很多朋友第一次聽到"貸款空放"這個詞,可能會覺得有點懵。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實際資金交付的借貸行為。比如合同寫借3萬,實際到賬只有2萬5,但利息卻按3萬本金計算。textCopy Code
說好的借3萬,到賬直接扣5000當"服務費"。更隱蔽的會要求先買保險或理財產品,變相扣錢。
簽兩份合同,一份顯示正常利率,另一份附加高額服務費。還款時拿出第二份合同要錢。
快到還款日時主動提供新貸款,誘導用新貸還舊貸,利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電話轟炸、上門鬧事、PS照片群發——這些都是他們慣用的催收手段。
根據2023年最新司法解釋,這類貸款可能涉及三項違法:年利率超過LPR四倍屬于高利貸偽造銀行流水涉嫌詐騙罪暴力催收違反治安管理條例
但現實中取證困難,很多平臺會通過拆分費用、虛增債務等方式規避監管。有個案例是借款人起訴后,發現合同里寫的"咨詢服務費"竟占總借款的30%。
遇到以下情況要特別警惕:要求手持身份證拍視頻驗證到賬金額與合同金額不符必須下載特定APP才能還款
建議在簽合同前仔細核對三項關鍵信息:實際到賬金額、綜合年化利率、提前還款違約金。可以錄音或錄像保存證據。
如果已經陷入空放貸款,建議分三步處理:立即停止以貸養貸行為收集所有交易記錄和通話錄音向當地金融監管部門投訴
有個真實案例:借款人通過銀保監會投訴,最終將年利率從78%降到36%。但要注意,不要輕信"債務重組"廣告,很多是二次詐騙。
選擇平臺時記住三個要點:查看平臺ICP備案信息確認資金存管銀行對比多家平臺利率
建議優先選擇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或銀行系產品。比如某銀行推出的線上信貸產品,年利率區間明確標注在10%-18%之間。
這種現象背后反映三個深層次問題: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不暢部分人群征信意識薄弱監管科技手段有待提升
最近某省開展專項整治,一個月就查處了23個空放窩點。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需要完善多層次信貸體系,加強金融知識普及。
遇到資金困難時,可以嘗試這些正規渠道:銀行信用貸款(需良好征信)信用卡分期(注意手續費)親友周轉(建議寫借條)
記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越是容易借到的錢,背后的代價可能越大。希望本文能幫大家看清貸款空放的本質,做出明智的財務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