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樓下便利店買水的時候,正巧聽見兩個小姑娘聊天:"哎你說要是手機欠費不交,會不會像信用卡逾期那樣記到征信里啊?"說實話擱以前我可能也不當回事,但現在信用檔案可金貴著呢,趕緊回家翻了整晚資料,這才搞明白里面的彎彎繞繞。
先說說最新動態吧。這兩年三大運營商確實在跟央行征信系統搞合作,但這事不像網上傳的那么邪乎。舉個真實例子,朋友老張前陣子搬家換號碼,忘了繳清之前189塊的欠費,三個月后去辦車貸才發現征信報告上赫然寫著"通信服務欠費記錄"。不過銀行客戶經理說了,這種情況最近越來越常見。
不過大家先別慌,普通用戶正常使用手機根本碰不到這條線。主要針對的是兩種人:一種是惡意欠費的"老賴",比如連續半年不繳費還繼續用流量打電話的;另一種是簽了高價合約機協議中途毀約的。普通上班族偶爾忘記繳費,最多就是收到10086的催繳短信,趕緊補上就完事了。
現在信用記錄就跟經濟身份證似的,要是真被記上一筆,麻煩可不小。去年有個案例特別典型,杭州王女士申請房貸被拒,查了半天才發現是五年前辦的副卡欠費38元沒處理。銀行現在審貸款可講究了,看見通信欠費記錄,輕則要求開證明,重則直接卡審批。
更糟心的是這種記錄五年內消不掉。跟信用卡逾期不同,銀行還能協商處理,運營商這邊要是真上了征信,想消除得先結清欠款,再等五年自動消除。期間但凡要貸款、辦信用卡、甚至求職背調,都可能被這個記錄絆一跤。
這里教大家幾個實用招數:第一,換手機號前務必去營業廳辦正式銷戶,別嫌麻煩。去年我表弟圖省事直接扔了舊卡,結果半年后要買房發現欠著168塊月租費。第二,定期查話費賬單,現在運營商APP都能查三年內的消費記錄。最后提醒用合約機的朋友,提前解約要交的違約金可比月租貴多了。
要是真不小心欠費了也別慌,黃金補救期是欠費后60天內。趕緊去營業廳補繳,多數情況不會馬上報征信。要是收到催繳函也別不當回事,該協商協商,該繳費繳費。有個同事就是收到函件當天就去處理了,最后也沒留下記錄。
說到底,現在社會信用體系越來越完善是好事,但咱們普通人也得多長個心眼。手機欠費這種小錢看著不起眼,搞不好真會成為信用記錄上的定時炸彈。養成定期查賬單的好習慣,該注銷的號碼及時處理,這才是保護信用檔案的正道。畢竟在這個信用即財富的時代,誰也不想因為幾十塊話費耽誤人生大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