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手機上刷到各種網貸廣告時,可能也好奇過這些錢到底是誰借給你的。這篇文章將帶你看清網貸背后的發行主體,拆解銀行、消費金融公司、P2P平臺等不同機構的運作模式,教你識別正規貸款渠道時要注意的三大資質證明,還會提醒大家警惕那些打著"低息"旗號的高風險套路。畢竟了解錢從哪里來,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錢包安全。
很多人以為網貸就是互聯網公司自己在放貸,這其實是個誤區。說到底啊,所有放貸行為都必須有國家頒發的金融牌照。現在市面上的網貸平臺大致分三種情況:
? 銀行直營:比如招行"閃電貸"、建行"快貸",這些是銀行自己的線上產品,資金直接來自銀行儲戶存款
? 持牌機構:像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這些公司,名字里帶"消費金融"字樣的,都是銀保監會批準成立的,能合法放貸
? 助貸平臺:大家熟悉的某唄、某粒貸其實屬于這類,平臺本身不放款,而是幫金融機構做客戶篩選和風控
去年有個朋友差點掉進山寨平臺的坑,后來發現對方連營業執照都查不到。這里教大家幾招實用的驗證方法:
1. 在貸款合同里找放款方全稱,別被APP名稱迷惑了,有些平臺名字取得像銀行,實際是民間機構
2. 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網,查征信報告時會顯示具體債權人,這個做不了假
3. 重點看年利率展示,正規平臺必須在首頁明示IRR綜合年化利率,那些用日息、月息模糊表述的要多留個心眼
有次我幫親戚整理債務時發現,他在三個平臺借款,背后竟是同一家資金方。這說明很多網貸平臺其實共用資金渠道,特別是那些中小型平臺。這里要特別提醒:
? 持牌小貸公司的放貸范圍受地域限制,比如重慶的公司按規定不能跨省放貸(當然現在有些取得全國牌照的例外)
? P2P模式早在2019年就被清退了,現在要是看到有平臺讓用戶直接出借資金,百分之百是違規操作
? 某些電商平臺的"白條""月付"屬于商業保理業務,嚴格來說不算貸款,但逾期照樣影響信用
上周還有個讀者問我,為什么在某平臺申請時被要求先交押金。這種情況絕對有問題!正規網貸平臺不會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費用,如果遇到以下情況請立即終止申請:
1. 要求往指定賬戶轉認證金或解凍金
2. 客服用私人手機或社交軟件聯系你
3. APP下載鏈接不是來自應用商店,而是短信里的不明安裝包
4. 合同里出現"服務費""中介費"等額外收費項目
自從2020年網絡小貸新規出臺后,整個行業門檻提高了很多。現在要成立全國性網絡小貸公司,注冊資本至少50億起步,而且是實繳資本。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
? 90%的中小平臺退出市場,頭部平臺資金更集中
? 貸款利率普遍下降,年化36%以上的一律被禁止
? 風控系統接入央行征信成為標配,以前那種"不上征信"的廣告徹底消失
不過要注意,有些平臺會把高息拆分成"利息+服務費",這種變相收費還是存在的。
最后給大家幾個接地氣的建議。優先考慮銀行系產品,雖然審批嚴格點,但利率最低;急用錢的話選消費金融公司,審批快但別同時申請多家;至于那些不知名的小平臺,除非你非常確定其資質,否則還是敬而遠之吧。記住,凡是說"百分百通過""無視征信"的,基本都是騙子設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