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問我:"現在網貸平臺是不是都垮了?"說實話這個問題真不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從去年開始整個行業確實經歷了一輪大洗牌,頭部平臺收縮業務,中小平臺批量退場,但要說完全消失還為時尚早。這篇文章咱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現在的網貸市場到底是個什么光景,普通用戶又會遇到哪些新坑。
打開手機應用商店搜索"網貸",跳出來的結果數量比三年前少了近六成。但有意思的是,存活下來的平臺反而更敢要價了——年化利率普遍超過36%,有些甚至打著"服務費"名義變相突破法定紅線。從工商數據看,2024年有143家P2P平臺注銷營業執照,但今年前兩個月又冒出來27家"新型助貸機構"?2。這些新玩家把APP做得跟社交軟件似的,借錢流程簡化到刷臉就能放款,但合同條款藏著掖著,等你還不上錢才發現違約金高得嚇人?57。有在銀行做風控的朋友跟我說,現在他們最頭疼的就是"多頭借貸"。有些人同時在十幾個平臺借款,拆東墻補西墻,等到全面逾期的時候,窟窿能滾到上百萬?38。
上個月有個粉絲給我發私信,說他2023年在某平臺借了8萬裝修,現在本金早就還完了,可系統顯示還欠著5萬利息??头苯铀o他一張"等額本息還款表",密密麻麻的數字看得人眼暈。更夸張的是暴力催收。有借款人跟我說,催收公司現在都玩起"溫柔刀"了——不罵人不說臟話,但每天早中晚三次"提醒還款",還專挑你上班開會時打電話?25。有個大學生被逼得沒辦法,把學費都拿去還網貸,結果現在連食堂飯卡都充不起?8。最近注意到個新現象:部分平臺開始收"征信修復費"。嘴上說幫你消除逾期記錄,其實壓根沒這業務。我查了央行征信中心公告,明確說過任何機構都不能擅自修改信用記錄,這明擺著是二次收割?56。
去年11月出的新規確實夠狠——所有網貸機構必須接入央行征信,放款前得查借款人全部負債記錄。這政策一出,很多靠"信息不透明"吃飯的小平臺直接涼涼。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有些平臺轉戰短視頻平臺,把貸款廣告偽裝成"創業秘籍"或"理財課程"。有個數據特別有意思:2024年第四季度網貸投訴量同比下降18%,但人均投訴次數卻翻了3倍?3。這說明什么?剩下的都是硬茬用戶,要么是真還不起錢的,要么是懂點法律跟平臺死磕的。上個月參加行業交流會,聽到個內部消息:某頭部平臺的風控模型居然把"凌晨3-5點申請借款"列為高風險特征。細想還真有道理,這個時段申請貸款的人,多半是資金鏈快斷了的?25。
先說個血淚教訓:千萬別再以貸養貸!見過太多案例,最開始就欠兩三萬,結果滾成幾十萬債務。有個開奶茶店的小老板,為了還網貸去借高利貸,現在店沒了,房子抵押了,還在打三份工還債。要是已經逾期怎么辦?記住這三點:? 主動跟平臺協商減免利息(法律規定年化超過24%的部分可不還)?56? 催收電話接起來就錄音,遇到威脅直接報警? 千萬別信"征信修復"廣告,官方渠道申訴才靠譜最后給想理財的朋友提個醒:現在有些P2P轉型成"債權轉讓"平臺,看著年化12%很誘人,其實底層資產都是次級貸款。去年有家平臺暴雷,投資人血本無歸,法院到現在還沒理清資金流向?13。
跟業內朋友聊天時,他們預估今年還會有30%平臺退出市場。這不是壞事,至少能篩掉那些吃人血饅頭的無良機構。但讓人擔心的是,地下錢莊又開始活躍了,聽說有些地方的民間借貸月息已經漲到5分。對于咱們普通人來說,記住這句話:救急不救窮。真有資金需求,優先考慮銀行消費貸,雖然手續麻煩點,但至少不會利滾利坑死人。最近發現個新趨勢——很多地方商業銀行推出"應急周轉貸",年化利率壓到8%以下,這可比網貸靠譜多了?6。說到底,網貸這行業就像打不死的蟑螂,總會換個馬甲重新出現。咱們能做的,就是捂緊錢包提高警惕。下次再看到"秒批""免息"這些字眼,先問問自己:天上掉的餡餅,怎么就剛好砸我頭上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