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網貸確實讓借錢方便了不少。動動手指填資料,錢很快就到賬。可新聞里動不動就有人被高利貸、詐騙平臺坑慘,搞得大家心里直打鼓。今天咱就嘮嘮,普通人怎么避開那些不靠譜的網貸,找到正規安全的借錢渠道。
第一招:先查平臺“身份證”
就像開店要有營業執照,正規網貸平臺必須“持證上崗”。重點看兩個地方:
1. 打開網站或APP拉到最底下,找“ICP備案號”(比如“京ICP備12345678號”),直接復制這個號碼到工信部官網一查,立馬能知道平臺是不是在工信部備過案。
2. 再瞅瞅有沒有銀保監會或者地方金融辦發的牌照。比如支付寶的借唄、微信的微粒貸,點進借款頁面都能看到合作持牌機構的名稱。
*小提醒*:遇到名字聽起來像“XX速貸”“XX錢包”但查不到資質的,趕緊繞道!
第二招:算清利息別被套路
有些平臺廣告寫著“日息萬五”,看著挺低,實際算下來年化超過24%——這已經踩了法律紅線!教你個笨辦法:用“借款金額×日利率×365天”直接算年利息 或者直接用平臺提供的還款計劃表,把總還款減去本金再除以本金
比如借1萬元,分12期還1萬2,年化利率就是20%。要是算出來超過24%,直接拉黑!那些偷偷收“服務費”“管理費”卻不計入利息的平臺,多半有問題。
第三招:捂緊錢包防前期收費
正規平臺從來不會在放款前收錢!記住這幾個關鍵詞:“激活費”“驗資費”——騙子專用話術 “保證金”“加速費”——正經平臺壓根沒這些項目
要是對方讓你先交錢再放款,立馬關頁面走人。哪怕他說“不交錢就起訴你”,也別慌——這純屬嚇唬人!
第四招:看口碑比找對象還仔細
現在社交媒體這么發達,動動手指就能查平臺底細:微博、知乎搜平臺名字+“投訴”,看有沒有集體吐槽 去“黑貓投訴”“聚投訴”網站,要是同一個平臺被投訴幾十次還沒解決,趕緊跑 問問身邊借過錢的親戚朋友,真實體驗比廣告靠譜十倍
第五招:個人信息別亂給
填資料時多個心眼:身份證照片加水印,寫明“僅供XX平臺借款使用” 通訊錄權限能不開就不開,防止被爆通訊錄催收 借款前仔細閱讀隱私條款,看平臺會不會把信息賣給第三方
最后嘮叨兩句:別圖“低息”“秒過”的便宜,越是急用錢越要冷靜。萬一碰上暴力催收或者高利貸,直接打銀保監會電話12378舉報。記住,天下沒有白借的錢,量力而行才不會被網貸拖垮!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