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粉絲私信,說想了解現在哪些貸款平臺最容易出現壞賬。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這個敏感話題,結合第三方數據報告和行業內部消息,整理出2023年不良貸款率突出的平臺名單。文章會詳細分析這些平臺的共同特征,教大家如何通過五個關鍵指標識別高風險平臺,最后給到避開雷區的實用建議。特別提醒,文中提到的平臺名稱都是基于公開數據,咱們就事論事不針對任何機構。
先給新手朋友解釋下,不良貸款率簡單說就是到期沒收回的本金利息占總貸款的比例。這個數字要是超過5%,基本就算亮紅燈了。去年底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商業銀行平均不良率是1.71%,但個別平臺能飆到20%以上,你說嚇不嚇人。
關注這個數據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咱們借錢時要避開容易壞賬的平臺,這種平臺往往催收手段更激烈;二是投資人要注意,不良率高意味著平臺資金鏈可能出問題,說不定哪天就暴雷了。
根據第三方征信機構「金科社」7月發布的報告(數據截止到6月底),這幾個平臺需要特別注意:
1. 速易貸:主打小微企業信用貸,不良率28.3%。他們為了搶市場把審批門檻降得太低,去年還被查出偽造還款記錄
2. 惠民錢包:專注三四線城市的消費分期,不良率25.9%。主要栽在合作商戶造假,有些手機店幫客戶虛構購物憑證
3. 鑫融網:P2P轉型的助貸平臺,不良率23.7%。歷史壞賬沒消化完,現在又搞什么"零首付裝修貸"
4. 錢多多:現金貸起家的老平臺,不良率21.4%。去年開始做醫美分期,結果遇上整容機構跑路潮
5. 匯通小貸:地方性小貸公司,不良率19.8%。過度依賴擔保公司,結果擔保公司自己先破產了
仔細研究這些上榜平臺,發現他們都有類似的操作失誤:
第一,風控模型太落后。還在用五年前的信用評估標準,現在大數據都更新多少輪了。像速易貸居然還在看芝麻信用分,完全沒接入央行二代征信系統
第二,盲目追求放款量。惠民錢包的銷售員跟我說,他們每個月必須完成150%的KPI,不然扣獎金。這種壓力下,審核人員只能睜只眼閉只眼
第三,資金流向不透明。特別是那些做轉貸的平臺,投資人的錢到底借給誰了,連平臺自己都說不清楚
這里給到大家三個實用建議:
1. 查監管公示:每周上地方金融局網站看看,重點注意被約談的平臺。比如說上個月北京金融局就點名了速易貸
2. 看利率波動:突然大幅降息的平臺要警惕,可能是為了快速吸收資金填壞賬。像鑫融網6月突然把利率從24%降到15%,結果7月就傳出逾期暴增
3. 試借100塊:申請貸款時先借個小額,看看合同里有沒有隱藏條款。有用戶反映錢多多的醫美貸合同,居然把醫院返點算進貸款本金
我特意請教了在風控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內部有個321判斷法:
3個月內高管變動超過2次的慎選2年以下的新平臺慎選1年內利率調整超過3次的慎選
還有個野路子,看平臺的客服響應速度。如果工作日超過2小時不回復,或者總用機器人應付,這種平臺八成是內部管理出了問題。
最后提醒各位,本文提到的數據都是截止到2023年三季度的情況。貸款市場變化快,大家在做決定前,最好再查下最新動態。要是拿不準某個平臺的情況,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看到都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