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貸款過程中踩了坑,今天咱們就扒一扒那些貸款平臺常干的違規事兒。從隱藏的高息套路到暴力催收,從資質不全到誘導貸款,這篇文章幫你整理出12類真實存在的違規操作。看完你就明白怎么避開這些坑,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有些平臺表面說年化利率12%,實際算上各種費用能到36%!這里有個問題啊,他們經常把服務費、管理費單拎出來算,刻意壓低名義利率。比如借1萬塊,先扣2000當手續費,這砍頭息操作直接讓實際利率翻倍。
更過分的還有日息包裝,把0.1%日息說成年息36.5%,但實際用復利計算器一敲,年化能到42%!最近浙江就有個平臺被查,就是因為用這種算法坑了上千借款人。
現在很多平臺的催收手段真是讓人頭皮發麻。比如:
? 凌晨三點連打20個電話
? 把借款信息PS成遺照群發通訊錄
? 冒充公檢法發假傳票
去年廣東曝光的案例里,有個催收員因為偽造法院文件被判了8個月。不過呢,遇到這類情況記得錄音截圖,這些都是維權鐵證。
你猜怎么著?市面上近三成網貸平臺壓根沒金融牌照!這些平臺通常用融資擔保或科技公司名義打擦邊球。有個朋友去年在某平臺借款,后來發現放款方竟是家賣電子元件的公司,這明顯違規操作。
查資質其實很簡單,銀保監會官網有個金融機構查詢入口,輸入公司名稱就能看到有沒有放貸資格。千萬別嫌麻煩,這步能避開80%的雷。明明申請的是消費貸,結果錢被拿去炒股買房。這種情況平臺要擔責的!去年上海有家銀行被罰了2000萬,就是因為沒管住貸款流向,讓客戶把經營貸拿去炒房了。
這里提醒下,要是平臺教唆你偽造材料改用途,直接舉報!現在大數據監控很嚴,別為這點小利毀征信。
"憑身份證秒批20萬""點擊就領免息券",這些廣告詞聽著耳熟吧?有些平臺故意弱化還款壓力,用滾動授信套路讓人債臺高筑。我見過最離譜的案例,有人被5家平臺連環授信,最終以貸養貸欠了上百萬。
記住啊,任何不提還款能力的貸款推薦都是耍流氓。自己先算清楚,月還款額千萬別超過收入的50%。
注冊完貸款app后,各種推銷電話就沒停過?這不是巧合!去年江蘇打掉個數據黑產團伙,他們從貸款平臺買來用戶信息,每條賣3-5塊錢。更可怕的是,有些平臺連人臉識別數據都敢泄露。
建議大家在注冊時關閉非必要權限,收到驗證碼短信馬上刪除。要是發現信息被濫用,直接打12377舉報。
有平臺在合同里玩文字游戲,比如:"利率按市場情況調整"卻不寫上限,或者約定"平臺單方面修改合同"。浙江去年有個判例,就是因合同存在格式條款陷阱,判平臺退一賠三。
重點看這三處:違約責任、利率調整規則、提前還款條款。發現模糊表述一定要讓客服解釋清楚,通話記得錄音。
其實避開這些坑不難,記住三點:查資質、留證據、別貪快。遇到問題先打12378銀保監投訴電話,比跟平臺扯皮管用多了。貸款不是洪水猛獸,但得擦亮眼睛選對平臺,你說是不是這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