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粉絲私信問我:"有錢花到底是不是網貸啊?"說實話,這個問題還真得仔細掰扯掰扯。咱們先別急著下結論,今天就從運營主體、資金來源、產品模式三個角度,帶大家扒一扒有錢花的"底細"。畢竟現在市面上的借貸產品五花八門,搞不清楚這些門道的話,小心踩坑都不知道怎么踩的!
在判斷有錢花性質之前,咱們得先搞懂網貸的三大硬指標:? 純線上操作,沒有實體網點? 資金來源于個人投資者或機構集資? 通過互聯網撮合借貸雙方
舉個栗子??(這里用文字代替表情),像某寶的借唄、某信的微粒貸,雖然都掛著互聯網公司的名頭,但它們的資金都是來自持牌金融機構,這就和傳統網貸有本質區別。
打開有錢花的《用戶協議》,眼尖的伙伴會發現運營方寫著"度小滿金融"。這個公司來頭不小,持有銀監會頒發的消費金融牌照,跟那些野雞網貸平臺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仔細研究他們的資金流向,你會發現有錢花對接的都是銀行、信托等正規金融機構。這和網貸平臺拿投資人錢放貸的模式完全不同,倒是和信用卡的運作邏輯有點像。
從申請流程來看,有錢花要查央行征信、要做人臉識別,這些風控措施比多數網貸平臺嚴格得多。而且它的借款合同里明確寫著"個人消費貸款",這可是受銀保監會監管的正規業務。監管級別不同:消費金融公司受銀保監會直接監管,網貸平臺只需地方金融辦備案資金成本差異:持牌機構融資成本通常比網貸低3-5個百分點征信影響有別:網貸多頭借貸記錄可能影響房貸審批
這里要劃重點了!有錢花的每筆借款都會上征信,這和部分網貸平臺不上征信的操作形成鮮明對比。不過也別慌,按時還款的話反而是信用加分項。
最近三年網貸行業經歷了大洗牌,有組數據特別有意思:年份正常運營平臺數持牌機構占比2020139家31%202327家89%
看出來了吧?現在還能正常放貸的基本都是持牌正規軍。像有錢花這種背靠大廠的平臺,反而成了市場上的"安全牌"。
最后給大伙兒支幾招:
?? 查資質:在【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查金融機構許可?? 看合同:重點看資金方和利率計算方式?? 算總賬:把服務費、手續費都算進綜合成本
要是遇到讓你先交錢再放款的平臺,趕緊跑!十有八九是騙子設的局。
說到底,是不是網貸不能光看推廣話術,得扒開表象看本質。希望這篇干貨能幫大家理清思路,下次再碰到類似產品,心里有桿秤,手上不慌張!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