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個挺有意思的事兒,有人把連連支付和網貸平臺混為一談。今兒個咱們就來好好掰扯掰扯,這個天天在跨境電商圈子里刷存在的支付公司,跟網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現在金融圈監管嚴得很,搞不清這些概念可是要吃大虧的。
但凡做過跨境電商的老鐵都知道,海外收款可是個老大難。這時候就需要像連連支付這樣的專業選手出馬。它家主要幫著賣家把亞馬遜、eBay這些平臺賺的美元歐元換成人民幣轉回來,整個過程跟支付寶轉賬差不多,就是專門給跨國生意搭橋的。
再說得直白點,這公司就像個國際版"支付寶"。你在國外做生意收錢,它幫你解決換錢匯錢的麻煩事,全程線上操作,手續費收得明明白白。跟他們打交道的都是正經做生意的商家,根本不是個人借錢找貸款的路子。
舉個實際例子你就懂了。杭州有個做服裝出口的王老板,每周都要從亞馬遜提現美元,以前得跑銀行填一堆表,現在用連連支付APP點幾下,三天內人民幣就到賬了。整個過程跟網貸八竿子打不著,純粹就是個資金搬運工。
網貸平臺那套玩法可大不一樣了。像前些年暴雷的那些P2P平臺,本質上就是個線上放貸的。他們左手從老百姓那高息攬儲,右手把錢借給急用錢的人或者小企業,中間賺利息差。這種模式最怕的就是資金鏈斷裂,一出事就是血本無歸。
這類平臺的盈利模式就倆字:放貸。不管包裝成什么"普惠金融"還是"科技金融",核心就是借錢收利息。你看那些網貸app,天天推送什么"極速放款""免息分期",這才是網貸的典型特征。
監管層這兩年盯得特別緊。網貸平臺得同時應付銀保監會、地方金融辦好幾撥檢查,備案資料能堆成山。去年還有幾家沒拿到備案直接被清退的,可見這行當風險有多大。
看牌照最直接。支付公司拿的是央媽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而網貸平臺得去金融辦備案?,F在市面上正規的支付公司官網上都能查到牌照信息,像連連支付這種老牌企業的牌照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
業務模式天差地別。支付公司賺的是服務費,好比高速公路收過路費;網貸平臺掙的是利息差,相當于放高利貸的。一個是做資金通道,一個是做資金生意,根本不在同個賽道。
用戶場景完全不同。用連連支付的都是正經做生意的,得提供營業執照、海關備案這些材料。而網貸用戶往往就是填個身份證、刷個臉,幾分鐘錢就到賬了。一個服務B端企業,一個面向C端個人,壓根不是同一撥人。
最后提醒各位看官,現在支付工具和網貸App確實長得越來越像,但千萬別被表象迷惑。注冊前務必上央行官網查牌照,仔細看用戶協議。要是碰到要你上傳身份證就能貸款的平臺,千萬多留個心眼,真正的支付平臺可不會讓你借錢花。搞清這些門道,才能既方便做生意又守好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