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公司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常面臨資金周轉難題,選擇合適的貸款平臺至關重要。本文從傳統銀行、政策性機構到新興金融平臺,分析不同渠道的貸款利率、審批門檻和適配場景,并重點推薦5類平臺,提供申請避坑指南,幫助城投企業快速獲取低成本融資。
城投公司主要承擔政府基建項目,這類貸款有幾個特點:金額大(動輒上億)、周期長(5年起)、擔保方式特殊(常用土地或收益權質押)。普通企業貸款平臺根本接不住,銀行審批也卡得嚴。去年我們接觸過某地級市城投公司,想貸3個億修高速,結果連跑了4家股份制銀行都被拒,最后還得找政策性銀行解決。
1. 國有大行專項通道
建行、農行都有"新型城鎮化貸款",專門針對城投的舊改、園區建設。比如農行的"美麗城鎮貸",最長能貸25年,利率比基準下浮10%。不過要準備項目"四證"和財政還款承諾函,去年某省級城投用這個產品拿到了8億授信。
2. 政策性銀行主力軍
國開行、進出口銀行這些"國家隊",絕對是城投貸款的老熟人。他們的重點工程貸款期限能到20-30年,像滇中引水工程就拿了國開行278億貸款。但審批流程巨長,光可行性報告就要準備3個月,適合不趕時間的大項目。
3. 地方金交所定融計劃
這兩年很多城投通過金交所發定向融資計劃,年化7%-9%吸引個人投資者。山東某區縣城投就靠這個融了5千萬,但要注意今年監管收緊,收益超過8.5%的可能被叫停。
4. 供應鏈金融平臺
中企云鏈、簡單匯這些平臺能把應收賬款變活錢。比如跟中鐵建合作的項目,驗收后就能把80%工程款提前貼現,利率5%左右。不過核心企業必須得是AAA評級,小城投可能玩不轉。
5. 專項債配套融資
現在流行"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組合拳,比如1個億的項目,6000萬發專項債,剩下4000萬找商業銀行補。關鍵是要卡準"項目收益覆蓋本息"這個點,重慶某軌道交通項目這么操作,綜合融資成本壓到4.3%。
去年有家城投公司同時向3家銀行申請貸款,結果被征信系統預警。其實貸款申請要講究節奏,最好間隔1個月以上。還有家城投把土地評估價做高30%,被銀行查出直接拉黑。現在銀行都用無人機航拍評估地塊,小動作根本藏不住。
選擔保方式也有講究,收費權質押比土地抵押更吃香。像污水處理廠用排污費做質押,銀行能給到抵押率的1.2倍。但要注意質押登記必須到主管部門辦,去年有家公司忘做登記,2個億貸款差點黃了。
現在REITs試點擴容,把基礎設施項目打包上市融資。比如滬杭甬高速REITs募了43億,城投公司能回籠資金再投資。還有碳中和債券,某環保城投發的中票利率僅3.8%,比普通債券低1個點。不過這些新工具對財務數據要求高,凈利潤連續3年為正的門檻卡住不少公司。
最近跟某省會城投的財務總監聊,他們說現在貸款要"多條腿走路"。大項目走政策性銀行,應急用供應鏈金融,長期資金靠發債,再搭配專項債省利息。這種組合拳打下來,綜合融資成本能控制在5%以內,比單押銀行貸款劃算多了。
總之,城投貸款不能只看利率高低,得綜合評估資金到位速度、還款壓力、監管政策這些因素。建議每季度梳理存量項目,提前半年規劃融資方案,別等要付工程款了才著急找錢。畢竟現在嚴控地方債務,好項目也得配好融資策略才行。
上一篇:這5個貸款小口子秒過,親測靠譜
下一篇:這些好下款的小貸口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