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短視頻平臺興起,大量"還貸攻略""平臺推薦"類內容涌現,這些視頻真的靠譜嗎?本文將分析還貸款相關視頻的合法性邊界,拆解平臺資質要求、內容合規性及用戶可能面臨的風險,教你識別虛假宣傳套路,并提供遭遇違規操作時的應對策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最近刷短視頻時總能看到各種"XX平臺輕松下款""手把手教你減免利息"的內容。說實話,我自己也經常被推送這類視頻,有的博主甚至拿著計算器現場演示怎么還貸更劃算。
這種現象背后其實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這兩年經濟環境波動,很多人確實面臨還款壓力,急需解決方案;二是部分平臺打著"金融科普"旗號,實際上在違規導流。這里需要提醒的是,根據《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任何機構未經批準不得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但現實中有不少視頻賬號在打擦邊球。
先給大家劃個重點: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那些在視頻里聲稱能代辦貸款、協商減免的賬號,90%都沒有金融資質。我特意查過,很多視頻下方標注的"合作平臺",點進去根本查不到銀保監會的備案信息。
去年曝光的案例就有典型性:某百萬粉絲博主推薦的"低息貸款平臺",用戶申請后發現年化利率高達36%,遠超法定紅線。更夸張的是,有些所謂"債務重組"視頻手把手教人偽造流水證明,這已經涉嫌《刑法》第175條高利轉貸罪。所以遇到這幾種視頻要馬上劃走:? 承諾百分百下款? 宣稱能消除征信記錄? 要求提前支付服務費? 展示非持牌機構二維碼
這里教大家幾個實用方法。首先看賬號主頁有沒有藍V企業認證,正規金融機構賬號都會標注合作銀行或持牌機構名稱。其次注意視頻里提到的平臺,可以上工信部ICP備案查詢網站(比如beian.miit.gov.cn)查主體資質。
另外要警惕這些危險信號:用夸張字幕的(比如"不還會坐牢!")、只說好處不提風險的、引導私下交易的。上個月我就刷到個視頻,博主說某平臺"不看征信秒到賬",結果點進評論區全是用戶投訴砍頭息的。
如果已經通過視頻推薦辦理了貸款,記得立即做這三件事:保存視頻原始鏈接(別只存截圖)、保留所有轉賬記錄、撥打12378銀保監會熱線投訴。去年有個真實案例,用戶靠錄屏證據追回了被多收的服務費。
遇到暴力催收也別慌,《商業銀行信用卡監督管理辦法》第68條明確規定不得騷擾無關人員。建議直接聯系放款機構官方客服,要求提供貸款合同和還款明細,必要時可向當地金融辦提交書面材料。
? 《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禁止平臺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在線下宣傳? 《廣告法》第25條:貸款廣告必須明示年化利率及風險提示? 《個人信息保護法》:視頻中要求填寫身份證、銀行卡信息可能構成侵權
最近監管部門確實在加大整治力度。今年3月就有12個貸款推廣賬號被永久封禁,某平臺因默許用戶上傳虛假還款攻略被罰200萬元。但說實話,完全杜絕這類視頻還任重道遠。
說到底,還貸款這事真不能光看短視頻怎么說。那些教你怎么"少還幾十萬"的視頻,很多都是掐頭去尾的話術套路。建議大家優先通過銀行官網、官方APP等正規渠道辦理業務,遇到復雜情況最好直接咨詢執業律師。
最后提醒下,如果刷到明顯違規的視頻,記得點舉報!選擇"虛假宣傳-金融詐騙"分類,你的每次舉報都可能避免更多人上當。畢竟維護金融市場秩序,咱們普通用戶也能出一份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