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吃飯,他正為買房貸款發(fā)愁:"中介讓我最近別亂查征信,說銀行查多了會影響信用分,真有這么邪乎嗎?"這話聽著耳熟吧?其實不少朋友都有這個疑問,今天咱們就把這事兒掰開了揉碎了講清楚。
千萬別以為所有查詢都一個樣!查征信這事兒分兩種類型,就像體檢報告分普通檢查和深度檢查。第一種叫"硬查詢",就是你主動申請貸款、信用卡時,銀行拿到你授權后的正式查閱。這種查詢會在征信報告里留記錄,各家銀行都看得見。
第二種是"軟查詢",包括你自己上網查征信,或者銀行為了維護老客戶做的定期復查。這種查詢就像悄悄進行的背景調查,不會在報告里留痕,更不會影響到你的分數(shù)。比如說你收到銀行的信用卡提額短信,那就是他們做了次軟查詢的結果。
信用評分這玩意兒就像高考分數(shù),由多個科目組成。除了按時還款這些基本項,最近半年有多少次貸款申請記錄也是重要指標。比如說支付寶的芝麻信用,就把"信用查詢"單獨列出來算分。
重點來了:如果一個月內被三家銀行查過征信,系統(tǒng)可能覺得你急著用錢,風險系數(shù)就上去了。有個真實案例,小王想買新車同時辦裝修貸,半個月跑了四家銀行,結果信用分直接掉了20分,貸款利息多掏了0.5%。
第一招,別像集郵似的辦信用卡。有人為了禮品一個月申請五張卡,結果半年內房貸被拒。建議每半年最多申請兩次信貸產品,保持適當間隔。
第二招,要貸款就集中火力。房貸、車貸最好在兩周內搞定,這樣征信系統(tǒng)會當成同一波操作處理。去年有對小夫妻,三天內搞定房貸和車位貸,信用分紋絲未動。
第三招,自查征信要講究。每年有兩次免費自查機會,建議6月和12月各查一次。發(fā)現(xiàn)錯誤記錄要及時申訴,有個朋友就成功消除了被冒名辦的手機分期記錄。
有人傳"查征信次數(shù)三年清零",其實是錯的!銀行主要看最近半年的查詢記錄。還有人說"網貸不查征信",現(xiàn)在正規(guī)網貸都接入了央行系統(tǒng)。去年雙十一某購物平臺的分期服務,就實實在在查了用戶的征信。
說到底,信用社會里咱們的征信報告就是經濟身份證。偶爾幾次正常查詢沒事,就怕短時間內"遍地開花"。記住一個口訣:"申請信貸要節(jié)制,自查報告勤打理,發(fā)現(xiàn)問題早處理"。把信用當存折來經營,關鍵時刻才能派上大用場。
最后提醒大家,遇到銀行業(yè)務員忽悠你"多查幾次沒關系",可得長個心眼。保護好自己的信用記錄,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攢本錢。畢竟現(xiàn)在連租房子都要看芝麻分了,你說這信用重要不重要?
上一篇:這幾種貸款下款快、不看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