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虛假貸款平臺通過偽造資質、高息陷阱、連環收費等套路收割借款人,甚至引發多起惡性事件。本文整理8個真實案例,拆解虛假平臺常用話術與操作鏈條,結合司法判決與行業數據,幫助大家識別詐騙陷阱,守住血汗錢。
2024年河南警方破獲的“興豐貸”詐騙案中,犯罪團伙直接盜用知名銀行LOGO制作山寨APP,通過電話謊稱“低息大額貸款”,誘導受害人填寫資料后,以“銀行卡號錯誤需解凍”為由騙取手續費。更惡劣的是,該團伙還通過黑產渠道購買公民個人信息,精準篩選急需資金周轉的個體戶實施詐騙。
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2025年王先生遭遇的騙局中。對方自稱某銀行客服,聲稱“40萬額度秒批”,實際下載的APP卻是個連圖標都模糊的盜版軟件。輸入身份證和銀行卡后,系統立刻彈出“賬戶異常需支付驗證金”——這種利用群眾對金融機構信任感的套路,已經成為虛假平臺最常用的起手式。
2024年小張在某平臺借款時,原本看中的是“日息萬三”的宣傳,結果放款時被扣除服務費、審核費、風險金共計28%,實際到手金額直接縮水三分之一。更離譜的是,還款時才發現利息按復利計算,三個月后債務竟翻了一倍。這種先用“低息”引客,再用隱藏收費榨干借款人的手法,在投訴平臺案例中占比高達47%。
還有更隱蔽的收費陷阱:2025年某擔保公司以“幫助包裝貸款材料”為名,收取客戶3萬元“資料優化費”,結果提交給銀行的卻是偽造的財務報表和公章。等到騙貸行為敗露,借款人不僅要償還銀行貸款,還要面臨刑事訴訟。
虛假平臺最擅長利用人性弱點。比如2024年張女士接到“貸款專員”電話,對方先準確報出她的網購記錄和戶籍信息,再以“征信評分不足”為由,要求她往“監管賬戶”轉賬2500元提升信用等級。等意識到受騙時,對方早已把她的個人信息轉賣給其他詐騙團伙。
更令人痛心的是2022年邱某團伙詐騙案。受害人因被誆騙4.8萬元“保證金”,在還款無望的壓力下選擇輕生。該案主犯最終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但悲劇已無法挽回。這類平臺常會偽造“逾期黑名單”“影響子女升學”等話術,把借款人逼入絕境。
1. 查官網備案:正規平臺在工信部有ICP備案(如粵B2-20090191),可通過站長工具查驗。若是連公司名稱都查不到的“三無”平臺,直接拉黑。
2. 看放款流程:凡是要先交保證金、驗資費的都是詐騙!記住《貸款通則》第21條明確規定:正規機構不得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費用。
3. 驗合同條款:仔細核對借款協議中的放款方是否為持牌機構,警惕“某科技公司”“某信息服務公司”等模糊主體。必要時可登錄人民銀行官網查詢金融機構牌照。
(翻看案例卷宗時發現,90%的受害人都是在急需用錢時放松警惕。說實話,越是著急越要冷靜——寧可多花半天查資質,也別為省時間掉進火坑。)
? 宣稱“黑戶可貸”“無視征信”的平臺,100%是詐騙
? 年化利率超過24%的涉嫌高利貸,超過36%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 掃碼下載的APP要警惕!蘋果用戶請認準App Store,安卓用戶盡量通過應用市場安裝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個細節:2024年某地法院審理的網貸詐騙案中,有受害人手機里同時裝了6個借款APP,每個都顯示“待還金額”。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最終只會讓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總之,面對貸款誘惑時務必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低息背后常藏刀。保護好個人信息,認準正規渠道,才能真正實現資金周轉的安全與高效。
(文中部分案例引用自公安機關公開通報及裁判文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