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貸款平臺真是火得不行,但問題也不少——高利息、隱形收費、暴力催收的新聞隔三差五就上熱搜。這篇文章咱們就來嘮嘮,現在市面上的貸款平臺到底靠不靠譜,怎么避開那些坑人的套路,順便教大家幾招選平臺的實用技巧。文中會結合真實案例和行業潛規則,保證看完你心里能有個譜。
現在打開手機應用商店,貸款類APP少說也有上百個。有銀行系的、互聯網大廠旗下的,還有些名字都沒聽過的小平臺。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投訴量前10的平臺里,近半數是成立不到3年的新機構。
不過話說回來,為什么現在貸款平臺這么火呢?說白了還是需求大。疫情后很多人手頭緊,個體戶要周轉,年輕人想提前消費...有市場自然就有人做這門生意。但問題在于,有些平臺把“方便借貸”變成了“套路借貸”,比如某平臺被曝出實際年利率高達56%,比明面上標注的高出兩倍多。
1. 資質查不到還硬說合規:正規平臺都會在官網顯眼位置放金融牌照編號,就像咱們小區門口藥店必須掛營業執照一樣。要是連這個都沒有,直接劃走別猶豫。
2. 宣傳0門檻但收費含糊:遇到過說“憑身份證就能借”的平臺吧?等你填完信息,突然冒出個“風險保障金”“信息服務費”,這種套路十年前街邊小廣告就在用了。
3. 催收方式讓人后背發涼:上周有個讀者跟我說,逾期第一天就被威脅要爆通訊錄。這里插一句,去年出臺的《互聯網金融催收公約》明確規定,每天催收電話不能超過3次,晚上9點后禁止騷擾。
先說個反常識的——利息低未必最劃算!有個做財務的朋友算過,某平臺標榜月息0.99%,加上服務費實際年化要22%,比有些明碼標價15%的還貴。
具體怎么選?記住這個口訣:
?、?查央行征信接入情況(關系到信用積累)
② 比綜合年化利率(別只看日息月息)
?、?看資金方來源(銀行>持牌機構>不明資金)
?、?試算還款計劃(有沒有提前還款違約金)
⑤ 搜用戶真實評價(重點看差評原因)
第一坑是“以貸養貸”惡性循環。有個典型案例:小王在3個平臺來回倒賬,2萬債務滾成8萬,利息占了還款額的70%。
第二坑更隱蔽——默認勾選保險服務。有平臺會在放款時悄悄搭售意外險,每個月多扣80塊,很多人半年后查賬單才發現。
最近國家在嚴打非法網貸,很多小平臺已經悄悄下架。專家預測未來會呈現“兩極分化”:頭部平臺轉向精細化運營,比如根據用戶公積金、社保數據定制產品;中小平臺要么轉型助貸,要么被兼并重組。
對了,最近不是流行什么元宇宙、區塊鏈嗎?有平臺開始搞數字人民幣借貸試點,聽說審批速度能壓縮到10分鐘。不過新技術到底靠不靠譜,咱們還是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說到底,選貸款平臺就跟找對象似的,不能光看外表多光鮮,得實實在在摸清底細。記住“急用錢更要慢借錢”,下次遇到那種催著你馬上簽約的,直接回他一句:“我再考慮考慮”——這話能幫你避開80%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