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粉絲私信問我,現在各種項目融資平臺打著低息旗號放款,到底合不合法?會不會踩坑?今天老張就帶大家深扒這個行業!其實項目融資平臺本身有合法運營的,但魚龍混雜需警惕。關鍵看平臺資質、合同條款和資金流向,簽協議前必須查清備案信息,千萬別被"快速放款"蒙蔽雙眼!下面從法律依據、風險識別到避坑技巧,手把手教你怎么選正規平臺。
說實話,這個行業的水確實不淺。上個月還有個杭州的粉絲,在某平臺借了20萬搞餐飲店,結果發現年化利率藏了服務費,實際要多還8萬多!那這類平臺到底合不合法呢?咱們得看三點:備案登記:正規平臺在地方金融辦都有備案編號,就像開餐館要有營業執照資金托管:錢必須存在銀行或持牌支付機構,不能進平臺自己賬戶利率紅線:綜合年化不能超過24%,超過部分法院都不支持
比如去年曝光的"某創投"平臺,就是偽造銀行存管被查處。所以大家在官網底部找備案號,然后去"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這個步驟千萬別??!
上周有個做民宿的小老板問我,怎么判斷平臺靠不靠譜?這里分享我的"四查法則":
圖片由網友原創分享
優先選銀行系、國資參股或上市公司背景的,像螞蟻旗下的網商銀行,風控體系就比較完善。如果是自然人控股的小平臺,建議繞道
重點看這三個條款:
提前還款違約金:超過本金的1%就有問題
擔保費明細:必須單獨列出不能混在利息里
逾期罰息:日息超過0.05%絕對違規
正規平臺會先驗證項目真實性再放款。如果啥都不問直接打錢,十有八九是陷阱
在"聚投訴"或黑貓平臺搜品牌名,要是看到大量"砍頭息""暴力催收"的投訴,趕緊拉黑!
現在騙子的手段越來越隱蔽,我總結出三大升級版騙局:
圖片由網友原創分享"過橋資金"陷阱:承諾幫你轉貸降息,結果卷走保證金"項目評估費"騙局:放款前收3%-5%的所謂"盡調費":電子合同和紙質合同利率不一致
有個做服裝批發的李女士就中招了,平臺說要收2萬"風險準備金",結果錢剛打過去對方就失聯。所以記住放款前收費的都是騙子!正規平臺最多收個幾十塊征信查詢費。
最后給大家劃重點,記住這三個原則:借款金額別超過項目預算的70%,留足周轉空間優先選擇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前期壓力小每月還款額控制在經營收入的40%以內
就像我常跟粉絲說的,借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借得聰明。建議大家多比較幾家平臺,別嫌麻煩。如果拿不準,可以打當地金融辦的電話咨詢,現在政府熱線回復都挺快的。
說到底,項目融資平臺本身是合法的金融工具,但就像開車要系安全帶,咱們借款人也要做好風險防控。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靠譜的資金渠道,生意越做越紅火!如果還有具體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老張看到都會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