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貸款理財內容創作者,不少同行都遇到過推廣高炮貸款平臺的合作邀約。這類平臺往往打著“低門檻”“秒放款”的旗號,實際卻暗藏高利貸、暴力催收等違法操作。本文將從法律界定、推廣風險、合規建議等角度,結合真實案例和司法實踐,說清楚推廣高炮貸款到底會不會踩法律紅線。
先說說什么叫“高炮貸款”。這類平臺通常有3個明顯特征:年利率遠超36%紅線:比如借1000元實際到賬700元(砍頭息),3天后要還1200元,換算成年利率高達2400%運營模式隱蔽:APP常偽裝成商城、游戲等形態,通過短信、社交群等私域渠道推廣催收手段惡劣:逾期后采用電話轟炸、P圖群發、偽造律師函等軟暴力手段
說白了,高炮貸款就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非法放貸行為。根據《民法典》第680條,這類平臺已違反國家關于借款利率的強制性規定。
重點來了——幫這類平臺做推廣犯法嗎?得看具體情況:直接宣傳高利貸屬性:比如在文案里寫“無視征信”“黑戶秒批”,可能被認定為協助實施非法經營罪隱瞞真實利率:用“日息0.1%”等話術掩蓋實際年化利率,涉嫌虛假宣傳和欺詐參與資金轉移:如果推廣者還幫平臺拉人頭、收服務費,可能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舉個例子,2024年上海某MCN機構因推廣714高炮平臺,負責人被判非法經營罪,罰款80萬。這類案例近幾年越來越常見。
根據最高法司法解釋,推廣高炮貸款可能觸犯3類刑事責任:罪名認定標準量刑參考非法經營罪違法所得超10萬或推廣平臺超3個3-7年有期徒刑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明知平臺從事違法放貸仍提供推廣服務3年以下有期徒刑虛假廣告罪推廣內容存在嚴重不實信息2年以下有期徒刑
這里要特別注意,“不知情”不能完全免責。根據2024年江蘇某案例,推廣者因未盡審核義務,被判承擔30%連帶賠償責任。
其實貸款理財內容創作本身不違法,關鍵要把握3個底線:審核合作方資質:查清平臺是否持《小額貸款公司經營許可證》,年利率是否在24%以內規范宣傳話術:避免使用“包過”“無視黑白戶”等絕對化表述,必須明示實際年化利率建立防火墻機制:不參與用戶資料收集、貸款發放等核心環節,只做信息展示
現在有些“聰明”的同行會接正規持牌機構的貸款導流業務,這類合作只要利率合規、信息披露完整,基本在法律允許范圍內。
我理解大家要恰飯,但高炮平臺的推廣費真不能碰。去年有個同行案例,推廣費賺了12萬,結果被判非法經營罪,不僅要退贓還倒貼罰金。更重要的是,這類內容會永久損害個人品牌信譽。
建議轉型做兩件事:一是深耕正規信貸產品的評測科普,二是做債務規劃、征信修復等增值服務。這些領域雖然來錢慢,但既能幫粉絲避坑,又能規避法律風險,長遠看才是正道。